玉米事件,看電商助農現(xiàn)狀
玉米事件,看電商助農現(xiàn)狀
1.一根玉米引發(fā)的懸案
9月29日一早,#東方甄選回應下架玉米#的話題又沖上了熱搜,閱讀次數(shù)高達2億。
(截自微博)
自9月18日辛巴炮轟東方甄選“賣高價產品還標榜谷賤傷農”以來,圍繞這根“玉米”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歇過。
就在前一天,熱搜上還能看到#農民日報評一根玉米賣6元#的話題。雖然事件已經過去快半個月,但爭論反而愈演愈烈。就像是一場辯論賽,“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”,誰也無法將對方說服。
這次熱搜緣于事件的“罪魁禍首”,即售價6元/根的玉米。有網友發(fā)現(xiàn)在東方甄選的抖音店鋪,以及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的旗艦店里,都已看不到玉米的身影。因而認為是東方甄選“心虛”,在事件發(fā)酵后急忙下架了商品。
對此,東方甄選的客服回應稱:為了保證品質,廠家不能超量生產,產品的產量不是固定的,只要廠家有產能,會盡快上架商品鏈接。
事實上,東方甄選的回應可信度很高。因為在辛巴質疑之前,其玉米產品就早已下架。東方甄選為了保證產品質量,一直會根據(jù)季節(jié)等因素輪換上架商品。將玉米下架和售價爭議聯(lián)系到一起,實在太過牽強。
值得一提的是,前幾天東方甄選玉米的供應商“東北農嫂”還跳出來“背刺”了一手。其宣稱自己的同款玉米優(yōu)惠價只賣3塊6一根,還呼吁廣大消費者去他們的直播間購買。
這樣的舉動無疑違背了契約精神和職業(yè)道德。最后在網友的群嘲下,東北農嫂不得不刪除相關視頻,并下架了店鋪里的所有玉米。
(截自東北農嫂抖音店鋪)
也就是在這時,開始有網友將東方甄選玉米的下架和此事聯(lián)系起來,認為是雙方決裂的信號。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,利用時間差和信息差將原本沒有關聯(lián)的事強行牽扯到一起,都相當于是給玉米事件火上澆油。這也是為什么過去了這么久,對于玉米的爭議仍未平息。
不過我們也能看到,目前大多數(shù)人對于價格問題都有了共識。拋開品質談價格是完全無意義的,豐儉由人,只要有人覺得值,就沒有必要抓著價格問題不放。
因而整件事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于“助農”。究竟怎樣才算幫到農民?以東方甄選為代表的一撥人認為,打開銷路就是助農,就像董宇輝所說:“農產品最大的問題就是爛在地里”。而另一撥人則認為,抬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才算助農。
說白了,就是一個關于“授人以漁”還是“授人以魚”的爭論。這個問題看似簡單,實則另有深意。因為“漁”和“魚”并非沖突對立的二者,“助農”最完美的解答應該是既要“漁”,又要“魚”。
換言之,就是讓農民既有渠道保證銷量,又能真正從中取得應有的回報、提高生產積極性。這才是電商助農的最終目的。
2.電商助農早已勢不可擋
我們能看到,如今很多直播間都將助農奉為宗旨,不遺余力地宣傳農產品。除了地方鄉(xiāng)鎮(zhèn)自發(fā)的直播帶貨以外,東方甄選等頭部直播間也起到了表率作用。同時,以拼多多、阿里為首的一批電商平臺,更是早就將農產品的供應鏈建設和銷售放在了重心位置。
電商助農無疑是鄉(xiāng)村振興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是大勢所趨。對于廣大人民百姓來說,也是全力支持的一件事。至于盈利,則根本不是電商平臺所考慮的事。
此前,中國文化管理協(xié)會鄉(xiāng)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農副產品市場流通供應鏈包括:產品源頭端種植(養(yǎng)殖)生產合作社、企業(yè)等;上游端采購平臺、加工企業(yè)、批發(fā)商;物流服務端倉儲、冷鏈等;下游端線上與線下的各類電商平臺、商超等。
(圖片來源:農業(yè)行業(yè)觀察)
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需要經過這么多的環(huán)節(jié)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自然也需要有基本的利潤保證。對于電商平臺來說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為了將農產品賣出去,它們不僅要付出人力等方面的成本,還要承擔庫存積壓的風險,因而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也在情理之中。
消費者之所以會質疑電商平臺,是因為農產品的整個流通過程中,只有平臺是直面消費者的。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地頭的價格和自己手上的價格,自然會認為其中有著暴利。但事實上,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,即使有利潤,也十分有限,更不可能達到暴利的程度。
而電商平臺之所以將助農看得如此重要,也是為了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。相比于芯片等高新技術,農業(yè)更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所在。袁隆平先生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提到,中國有14億人口,糧食是不夠吃的,其中有一部分還需要從國外進口。
助農為的就是保障農民收益,提高生產積極性,讓國家獨立而強大。任何一個大企業(yè)在這一點上都不能含糊,必須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。
第三方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1年全年,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1.79萬億元,同比增長高達8.9%。在“互聯(lián)網+”的賦能下,國內農村電商保持了高速的發(fā)展態(tài)勢。從這一點也能看出,電商助農,早已勢不可擋。
3.發(fā)力“品牌化”“數(shù)字化”,電商為助農找到新方向
在理解了電商助農的目的和原因后,剩下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“怎么做”。
農產品作為非標品,明顯的特點就是產量、價格和質量的不可控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電商介入后指出的方向主要有兩個:“品牌化”和“數(shù)字化”。
所謂品牌化,就像當初的“褚橙”和現(xiàn)在的“東方甄選”一樣。給非標品一個標準,讓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中時能得到品質保障。對于農產品的種植方而言,品牌化以后也能形成穩(wěn)定的供銷關系,不用為賣不出去而發(fā)愁。
但缺點也很明顯,那就是精心挑選以后,肯定還有質量不達標的。這也就造成其中的成本高昂,到消費者手上時可能就會出現(xiàn)一定的溢價。
而所謂的數(shù)字化,典型的例子就是拼多多。為了降低農產品的價格,它縮短了農產品銷售鏈路,以減少中間商部分的差價。同時用技術改善農作物的種植條件,增大產量,提升產品質量。
“開源”和“節(jié)流”雙管齊下,相當于將原本應支付給中間商的報酬分給了農民和消費者。
不過當然,想要實現(xiàn)這一點,背后肯定需要長期的投入。能否舍得下本、耐得住性子,依然是對電商平臺們的一次考驗。
一根玉米引發(fā)的論戰(zhàn),已經持續(xù)了接近半個月,但由此也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電商助農的意義。與其糾結于一根玉米值不值6塊,不如好好想想,怎樣助農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原文作者:電商頭條
轉自鏈接:https://www.dsb.cn/198657.html
版權聲明:著作權歸作者所有。商業(yè)轉載請聯(lián)系作者獲得授權,非商業(yè)轉載請保留以上作者信息和原文鏈接。